夏季到秋季感觉较为炎热的节气按照时间顺序来看,一般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我国大部分地区,多是在立秋节气开始逐渐的进入凉快的过度阶段,但是体感从闷热转为干爽,真正明显则是要等到处暑(时间大概在8月下旬)之后。后续的白露、秋分,则是更加凉快。
节气交替之时,能量也在不断变化。炎热的夏季在二十四节气的时序流转中,究竟哪个节点才是真正凉快的开端?人总会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同,夏天暑热正在悄然消退,清爽的秋意也在日渐凉爽的清晨与夜晚慢慢渗透开来。
节气时序中的降温节点,天文立秋,体感处暑
处暑(8月下旬)是体感从炎热转向凉爽的关键分水岭,而立秋(8月上旬)则是这一转变的预备信号。科学逻辑上,这是因为立秋节气在天文意义上宣告秋季的开始,但此时的“秋”更多是历法上的概念,全国多数地区仍深陷“三伏天”的余威之中,此时高温、高湿的“桑拿天”尚未退场,民间俗称的“秋老虎”时常反扑,让人们在期待凉爽的心情中备受煎熬。
不过立秋并非毫无凉意信号,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夜晚已开始显露端倪,昼夜温差从夏季的5-8℃逐渐拉大到10℃以上,清晨出门时偶尔能感受到微风中的清爽。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处暑节气(8月下旬)。“处”有终止、躲藏之意,处暑即“暑气至此而止”。 处暑后全国平均高温日在减少,其中北方地区白天最高气温普遍降低,南方的闷热感也显著缓解,空气相对湿度下降,明显从黏腻湿热转为干爽舒适体感。
小暑、大暑、立秋对比
夏季的热浪在小暑、大暑期间达到巅峰。这两个节气正值“中伏”前后,这时天空晴朗少云,地面辐射增温强烈,全国进入持续性高温模式。此时体感酷热难耐。空气湿度大,人体汗液蒸发困难,热应激反应最为明显,是全年最难受的“火炉期”。
立秋处于季节转换的过渡期,呈现“热中有凉”的特点。此时虽仍可能出现高温,但与大暑相比已有本质区别:一是高温持续时间缩短;二是昼夜温差拉大,不过“秋老虎”的存在让立秋凉意不够稳定。
处暑、白露、秋分对比
处暑与白露、秋分则构成秋季的凉爽序列。处暑是“暑止凉始”的转折点,白露(9月上旬)是“露凝而白”的深化期,秋分(9月下旬)是“昼夜均分”的稳定期。三者对比来看,处暑时白天仍有夏日余温,但已无酷暑;白露后早晚凉意明显,北方需添衣保暖;秋分则全国大部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季,南方也彻底告别高温。这时渐进式降温,每个节气都标志着气候特征的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