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Vega。你有没有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老一辈的人名字里常常有“建国”“秀英”“和平”这些字样,现在的小朋友则流行叫“宣宇”“子涵”“梓轩”之类的名字。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好像都总觉得——没有古人的名字那么有气质!
比如:张九龄、贺之章、陶渊明、李商隐、卓文君、李清照……这些名字一听,就有一种超凡脱俗、诗意盎然的感觉,不仅耐听,还带着文化的韵味。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是怎么取名字的?我们今天该怎么给孩子取一个既好听又高雅的名字呢?
姓名,不只是一个符号
名字是人与人之间区分彼此的标识,但在中国文化里,它远远不止于此。对中国人来说,名字承载着文化、教养、家族的期望与时代的印记。有些名字默默无闻,有些名字却能流芳百世。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姓名就像影子一样相随。所以每一位父母在为孩子取名时,往往绞尽脑汁、字斟句酌,甚至请“起名大师”花大价钱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只为图个好意头、好寓意。
但问题是,现在名字看起来越来越复杂,什么“梓萱”“子涵”“宣宇”,甚至出现了四个字、五个字、六个字的姓名,却总让人觉得缺了点“味道”——不如古人的名字来得大气、讲究、有文化。
古人取名有章法,不是“随口一喊”
很多人以为古人的名字那么美,是刚好取得好听。其实不然——古人取名,是有一整套完整的逻辑与讲究的!
在《左传》中就记载了:“取名要遵循五法六必”,意思是:
有五种取名的方法(五法)
以及六种必须避讳(六必)
古人取名的“五法”:
1. 有姓
根据身体特征来取名,比如胎记、掌纹。
西周时晋国的始祖姬鱼,就是因为手掌的掌纹像个“鱼”字,所以得名。
2. 有义
取有美好寓意的字,比如代表吉祥、福气、德行的字。
如周文王的名字“昌”,寓意“昌盛兴旺”。
3. 有相
根据外貌特征取名。
例如孔子的原名“孔丘”,是因为他出生时头顶微凹,像小丘,因此得名。
4. 有假
“假”是指外物或事件。比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是因为有人送了一条鲤鱼当贺礼,于是取名为“鲤”。
5. 有类
根据与父亲或家族成员相似特征或关联来取名。
比如孩子出生时的某个特征与父亲相似,就用相关字命名。
古人取名的“六必”:
也就是六个要避开的方向,叫做“六必”。
原文为:“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籍,不以牲畜,不以弃必。”
翻译过来,就是取名时:
不能用国家名
不能用官职名
不能用山川地名
不能用疾病或隐疾命名
不能用牲畜之名
不能用器物名称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
名字中要避讳祖先或皇帝的名讳,也不要冒犯古圣先贤的名字。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那么“有文化”?
那是因为,他们取名用的字,大多出自经典古籍。诗经、楚辞、礼记、论语、尚书、左传、山海经……这些承载了文化与哲思的文字,才是取名最深的养料库。而前提是,起名的人必须有文化、有品位、有内涵。正因为如此,才诞生了无数优雅而响亮的名字,像“李清照”“卓文君”“贺知章”……,直到今天依然令人一听难忘。
那现代人该怎么取名?
虽然现代社会没有古人那么多繁复的礼法规制,但一个好名字,依然是父母对孩子最初、最深的祝愿。不管是寄托希望、延续家族、表达情感,名字都在发挥着作用。所以我们在取名时,还是可以向古人学习:
尽量避免重复和流俗的字眼
选字要有出处、有文化底蕴
读音要顺口,笔画不要太复杂
最重要的,是表达真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