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是众多新人及其家庭极为重视的环节。而在中国传统习俗里,清明前后往往被视为不宜结婚的时段。
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其氛围庄重肃穆。人们在这段时间会前往墓地,怀着崇敬与思念之情祭扫祖先,整个社会环境都沉浸在对逝者的追思之中。
结婚,作为人生中最喜庆的时刻之一,本应充满欢声笑语与欢乐祥和的氛围。若将婚礼安排在清明前后,喜庆与肃穆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相互冲突,有喜事撞丧事的寓意,被视为不妥的,既不对先人尊重,也不对新人尊重。
清明节所在的阳历四月,也是农历三月,常被一些地区视为“鬼月”,阴气较盛,不适合举办像结婚这样的喜事。结婚是两个新人开启新生活的起点,需要旺盛的阳气来庇佑,以保婚后生活幸福美满、顺遂如意。要是在阴气重的清明前后结婚,就可能会让阴气干扰到新人的气场,影响夫妻感情的和谐。
最简单来说,清明节当天、前三天、后三天,加清明共七天,是核心不能结婚的时间段。因为有的人因个人原因会选择清明前或者清明后进行祭拜自己的祖先,没有多余的时间或者假期去婚礼,所以可能清明前七天,清明后七天,加起来半个月的时间可能不适合办喜事。